經(jīng)驗交流:散文創(chuàng)作應警惕
-
+
成熟大叔
溫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蘿莉
靚麗御姐
當前散文創(chuàng)作在講真話、抒真情上有了重大突破。散文對社會、歷史、人生諸多問題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呈現(xiàn)出多元整合的審美態(tài)勢。但總體來說,散文與前進時代的精神、思想主流的要求,與人的審美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散文要寫真實的人,真實的事情。問題是現(xiàn)在一些散文看似真實,實則不真實。有人在散文中極力裝飾、掩飾、包裝、塑造自己,而不敢面對、審問、拷問自己,半遮半掩,揚長避短。散文中的“他”,以另一種更為“真實”的面目出現(xiàn),看似真實,實則虛假。這樣的散文大行其道,不得不警惕。
林非先生曾經(jīng)提出散文要有“真情實感”,強調(diào)“散文的靈魂是自由自在地抒發(fā)真情實感”。孫紹振先生以黑格爾式的辯證法,對“真情實感”論提出質(zhì)疑。在我看來,散文不僅僅要寫出人的內(nèi)心、人的精神的真實,更應該最大限度地逼近并抵達真相,發(fā)現(xiàn)以往被遮蔽或者被遺忘的細節(jié),打撈記憶深處的碎片。散文家是生活的潛泳者,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入深水者得蛟龍,涉淺水者得魚蝦。有生命感動的散文才能走遠。只有不同凡俗,才能不同凡響。
優(yōu)秀的散文不只是寫出一段生活的“真人真事”,寫出“真情實感”本身,更重要的是寫出建構在“真實”基礎之上的穿透力。散文的言說應該回到憂思難忘的大地上來,回到人的生命本身,回到草木的呼吸里,真實而深刻地呈現(xiàn)當下中國的社會圖景。然而,放眼當下文壇,散文幾乎成了喪失難度的創(chuàng)作。散文成了作坊式饅頭加工點,趕趟兒似的熱蒸現(xiàn)賣,哪還有時間去下工夫精雕細琢?
杰出的散文家往往是與名篇佳作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朱自清的《背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只要有一兩篇散文被讀者記住,到處流傳,那他基本上就是一個優(yōu)秀散文家。如果說小說寫的是故事,那么散文寫的就是境界。這與作者胸襟和氣度有關,與作者的視野和學養(yǎng)有關。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一萬三千字左右,濃縮了史鐵生雙腿癱瘓后對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與徹悟。《我與地壇》是一曲交織著生與死、苦難與信仰的生命之歌,字里行間傳遞出生命的達觀與溫潤、從容和澄明,反映了他對人性的細膩審視與深刻洞悉。可以說,一篇《我與地壇》,讓史鐵生思考體驗準備了二十年。
反觀當下,一些作者卻對散文失去“敬畏之心”,雞零狗碎、寡情少趣、蕪雜低俗,缺乏提純、升華和淬火,忽視了情感體驗的深度和濃度,陷入一種“精神迷失”的困境。他們似乎總是游離在現(xiàn)實生活之外,與“小我”很近,與“大我”的國家、民族、社會、民生越來越遠,使散文失去了與時代對話、把握社會現(xiàn)實的能力,失去了道德承擔的勇氣,最終陷入疲軟、淺薄和平庸。在這個意義上,有必要倡導有溫度、有情感、有感染力的作品,帶給人鼓舞和感動。期待一種有難度的散文寫作,這種“難度”體現(xiàn)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在散文里,“我”無處可藏,散文最終指向的是作為作者“我”的人格、精神、靈魂的建構和重鑄上。
作家張潔說過,散文往往好幾年才能“等”來一篇。誠哉斯言!應該鼓勵作家深入生活,細心打磨出精品。這就要求作家具備相當?shù)恼J知能力與審美能力,一天寫一篇,不如一年留一篇。散文寫作也最容易抖落作者的家底,一個作家的生活庫存里的積淀也是有定數(shù)的,一個作家一輩子能出幾篇傳世的好散文?散文要把人作為一個復雜的生命個體和精神個體的存在,注重對人精神世界無限可能性的摹寫與開掘。好的散文,要具有思想性與藝術性,體現(xiàn)時代精神和歷史發(fā)展趨勢,直指世道人心,富有藝術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今天的時代,充滿生機與活力,這對散文創(chuàng)作起著春風化雨般的營養(yǎng)、滋潤。有著充足的雨水和陽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一定會澆灌、催生出四季常綠的散文闊葉林,為我們營造豐饒的精神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