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有感
-
+
成熟大叔
溫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蘿莉
靚麗御姐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大概是10年前,算是自己看到的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在不同階段又分別看過幾次。近期重新拾起是因為看了《當下的力量》,看不太懂,又回來頭把這本書重讀了一遍。看的速度很快,雖然情節都熟悉,但仍然很有可讀性,里面的一些片段更加的具有啟發性,值得把其中的一些句子邊默念邊實踐。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也遇到了困惑、焦慮甚至抑郁,試試這本書,也許有特別的效果。
書的內容以一個30多歲女主角-若菱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為引子,通過和一位老人的聊天為內容開展,中間有女主角對不同人物類型的拜訪。內容的編排層層遞進,女主角的遭遇既狗血又常見,幾乎把成年人可能面臨的困境濃縮在她一個人身上。記得第一次看時,我記得了幾條:1、喜悅與快樂的區別。2、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3、無條件的愛。那時的我對人生困境的經歷還較少,只是覺得里面的內容和自己的初心有重合之處。10年以后再讀,對女主角的理解、對一些做法的關注更多了一些。
貫穿書本有一個同心圓圖,圓心是真我愛、喜悅、和平。在真我的最外層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然后是思想、情緒、身體。隨著我們社會角色和閱歷的增加,真我與身體的連結越來越少,對“小我”、“自我”的認同越來越多。如何破解?書中提到四個詞:聯結、臣服、定靜、覺察。當我們與身體建立聯結,投入部分的關注到一呼一吸,到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當我們臣服于自己情緒,認同情緒的產生消失,不去反抗它;當我們傾聽自己腦袋里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成為自己思維的第三者,定靜下來;當我們對自己的小我保持覺察,不因為喂養小我的“勝肽”不斷地尋找小我的認同。我們就能離內在的真我更加接近,從而能獲得“愛、喜悅、和平”這種最充實平靜的狀態。
書中還有很多實用的建議。比如,當情緒來時,不要拒絕和反抗它,情緒是一種能量,它會來就會走,保留一定的覺察去觀察它。再比如,每天都保持一定的時間和自己的身體在一起,關注呼吸,關注疼痛、關注身體中相對柔弱的部分。還比如,臣服于事實,對同一事件A會因為不同思維B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C,我們改變不了事實A,但能改變思維模式B。
今天是母親節。在青少年時代,大概沒有深刻認識到母親如何偉大而難做。感謝女兒,讓我有了10多年的媽媽經歷,也讓我意識到母親偉大絕對不是一句夸辭。母親的角色讓女人在完成社會職能的同時,擔當了很大部分的家庭角色。這個全年無休的責任,有人甘之若怡,有人糾結其中,有人無法兩全。但女人并不想成為偉大的犧牲品,社會和家庭應該是去協助母親成就更豐富更有價值的人生,而不是將犧牲自我意愿作為成全家庭的優先。母親節的意義不在于謳歌或形式,而在于更喜悅于這一角色。
這兩天總算把勞動節計劃要做的整理都做完,享受于這一過程,滿足于現有的成果。腳踏實地地往前走,跟隨內心,臣服外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