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皚皚白雪,古往今來留下了多少娓娓動聽的傳說,和妙不可言的詩句啊!此刻,筆者且不論“程門立雪”的 典故,也不說風雪山神廟豹子頭林沖的故事,只是采擷幾則千古頌傳的永雪名句,來和同學們共同賞析,在這“銀裝素裹,風外妖嬈”的世界里,去領略“玉潔冰清”的萬千情趣。 “陰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
事例內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各方面均處于劣勢地位。一天,聽說袁紹的謀士許攸(yōu)來投奔自己,他竟顧不得穿衣服,打著赤腳慌忙出來迎接,對許攸十分尊重。許攸被曹操的誠心所感動,于是盡力為他出謀劃策。他建議曹軍偷......
-
事例內容 婁師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他性情溫和,為人厚道,為官四十年,從不與人結怨。武則天欣賞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寵,待遇十分優厚。這是很容易招惹別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們的過錯。如果遇到這樣的人,你將......
-
事例內容 春秋時期有位出色的琴師名叫俞伯牙。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據說連吃草的馬也會抬頭傾聽。伯牙創造出許多優美的樂曲。其中他最滿意的是《高山流水》。雖然人們都喜歡聽這首曲子,但是卻不能理解它的含義。 后來,伯牙遇到了一個能聽懂高深音樂的人。他就是鐘子期。一次,伯......
-
歷史典故素材匯總俞伯牙摔琴謝知音_550字唾面自干_450字火燒烏巢和張松獻圖_450字顧愷之吃甘蔗―漸入佳境_700字羹污朝衣_500字王莽謙恭未篡時_450字一錢落職_500字錦囊詩草_550字管鮑之交_450字曲高和寡_550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_700字蘇章不徇私情_450字趙奢妙言維法......
-
他,是我的爸爸,涉及穩私,不便告訴姓名。由于本人黃,同理可證,我的爸爸姓什么,至于45788,只是一種昵稱,可它還有一個典故呢!老爸是一個成天做白日夢的人,有時卻很現實;有時也很乖,有時卻又很淘氣。哎!本來是家丑不可外揚,看大家讀了這么長,還沒拋棄我的文章,我還是坦言相告吧! 上書說到,......
-
"鴻雁傳書:用不屈與錚錚傲骨鑄就一顆忠心。【出處】《漢書·蘇武傳》。【釋義】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后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歷史典故】漢武帝天漢元年,匈奴向漢朝求和,于是,漢武帝就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蘇武接受任務以......
-
"以管窺天:克服狹隘,把“心窗”打開【出處】《史記·扁鵲列傳》。【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看。本意是從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歷史典故】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于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
-
"一飯千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釋義】千金:千兩黃金。受了別人一頓飯的恩惠,要用千兩黃金來回報。比喻受恩厚報。【歷史典故】韓信,漢初一位叱咤風云的統帥。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而且性格放縱,不拘禮節。他家里沒有什么財產,既不可能被推薦......
-
"結草銜環:永懷感恩之心【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后漢書·楊震傳》。【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歷史典故】“結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后,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
-
"扇枕溫席:百善孝為先【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釋義】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歷史典故】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
-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時人稱為龍虎榜。后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鹡鸰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專指武......
-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于塔上。后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唐摭言》引白居易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于池岸廣筑樓臺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節日,帝王將相以及商賈庶民,游者接踵。唐制,新科進士放榜后,皇帝賜宴游賞于曲江池旁的杏園,時人稱為“曲江宴”、“......
-
"毛筆是用來書寫、繪畫的一種傳統文具。它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國古代有關""筆""的故事也特別豐富。下面的幾個故事就從不同側面表達了我國人民對文學藝術的熱愛以及對古代清官能臣的贊頌。投筆從戎東漢名將班超小時候家境貧寒,靠給官府抄寫文書維持生計。每天從早抄到晚,累得連腰都直......
-
"從前有個老進士,他的兒子也中了進士,于是他好得意,準備第二天大宴賓客,進行慶祝,并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貼于大門外。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進士”,下聯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這老進士平時為富不仁,仗著自家有財有勢,經常欺男霸女、魚肉鄉里,百姓對他無不恨之入骨。其中有個秀才見了......
-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只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
-
"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問三國武功誰第一?小兒皆言呂布,成人皆言關羽。為何小兒和成人看問題有如此出入?原因是兒童單純,看問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成人功利,看問題也帶有功利的色彩。在對待歷史人物,古人說應該符合“禮”的要求,用今天的話說是講政治的需要。無論何種觀點,對于不知道走老板路線的呂布來講......
-
鴻鵠之志的典故:人生,從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開始【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于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歷史典故】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
-
【出處】(晉代)·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釋義】髀:大腿。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虛度光陰,無所作為。【歷史典故】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后,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劉表對劉備的為人處世很滿意,所以就給劉備一千人馬,叫他駐守在新野(現在河......
-
【出處】《劉公嘉話》。【釋義】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形容做事要反復琢磨、斟酌,力求精益求精。【歷史典故】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
-
【出處】(晉代)陶潛《與子儼等疏》。【釋義】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收獲。打開書本閱讀,總有益處。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歷史典故】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都是武將出身,他們深知“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極為重視讀書。他們以身作則,經常翻閱各種書籍,尤其喜歡讀史書,從中了解......
-
【出處】《論語·述而》。【釋義】三:虛數,泛指幾個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歷史典故】孔子非常重視學習的作用。他自稱不是天才,而是通過勤奮學習才成為有學識的人的。所以,他終生都在努力學習。只恐自己學得不夠,趕不上別人,因此廢寢忘食,樂此......
-
【出處】《潛確類書·卷六十》。【釋義】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事,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作出成績。【歷史典故】李白雖然自幼聰明過人,但并不是個能持之以恒做完一件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有一次,他覺得手中的書枯燥無味并且深奧難懂,于是便跑出去閑逛。在河邊,他看見一位老婆......
-
【出處】“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釋義】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螢:包著的螢火蟲。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
-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釋義】將書掛在牛角上,騎著牛一邊走一邊看。比喻讀書勤奮,學習刻苦。【歷史典故】李密,隋末遼東人,少年時候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好動,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
-
【出處】(晉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釋義】甚:很,十分;解:理解。讀書只求知道個大概,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花時間。今天形容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歷史典故】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年的著名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體,開辟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種境界。在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腐敗......
-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釋義】割掉頭發代替頭顱。比喻以身作則,講誠信。【歷史典故】東漢末年,曹操為了統一中原,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買馬,積草囤糧,千方百計拉攏人才。曹操手下有兩個謀士,分別是毛蚧和茍彧。一天,他們為曹操提了兩條建議。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這叫“挾天子,令諸......
-
【出處】《新唐書·盧承慶傳》。【釋義】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歷史典故】盧承慶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一次,他主持審查考核官員。評定等級事關每位官員的仕途升遷,所以大家都非常緊張。有個負責運糧的官員一時疏忽,導致運糧的船只沉沒了。盧承慶就將他的等次評定為“中下”。當盧承慶把評定結......
-
【出處】(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八卷。【釋義】雙腳在地面上踏穩,踏踏實實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作風質樸,不虛浮,不投機取巧。【歷史典故】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司馬光自幼便聰明機警,且膽識過人,深得周圍人喜愛。有一次,司馬光與幾位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伙伴失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