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昭君墓_1500字
-
+
成熟大叔
溫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蘿莉
靚麗御姐
去年暑假,我參加了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八月的一天早晨,我們乘車去坐落在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跨進大門,迎面是董必武的題詩: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擄胸臆蔥,舞文弄墨總徒勞。在陽光照耀下,鐫刻在石碑上的鎦金大字,光彩奪目。佇立在詩碑前,我思緒翻騰。聽老師說,董老這首《王昭君》的詩,已成為對昭君出塞和親的歷史定評。還有兩塊蒙文石碑,也和漢字石碑一樣,依次排列,像忠于職守的武士,靜靜地守護著陵墓,向人們顯示王昭君的歷史功績。前面就到了一座小山樣的陵墓。我們爭先恐后地奔向山腳,沿著曲折的臺階,吃力地爬上墓頂。盡管已經氣喘吁吁,但迷人的景色使我顧不上休息。
蔚藍的天空偶爾飄過幾朵白云,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綠樹,墓頂的小亭.經過精心修葺,粉飾一新。在這里鳥瞰呼市全景,令人心曠神怡。
漫步走下昭君墓,又被那百花吐艷、芳草萋萋的境界吸引住了。鑒賞那雍容華貴的牡丹,那英姿颯爽的黃菊,那姹紫嫣紅的玫瑰,那滿身毛茸茸、逗人發笑的仙人掌……我不由得產生了一種神奇的想象:這似錦的繁花,大約都是為出塞的昭君開放的吧!
墓旁是昭君文物陳列室。一對銅獅子威風凜凜,兩株夾竹桃爭芳斗艷。我疾走幾步,邁進那紫檀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王昭君全身塑像。眼前昭君的形象大概是根據歷史記載加上人們的主觀想象塑造的吧。她微側著臉,豐容靚飾.眉黛間顧盼生輝,手捧書卷,神態可親。室內有兩個展品柜,左側柜內陳列著各種文物:綠松石項飾,四虎咬牛金牌飾……小巧玲瓏,巧奪天工。右側柜內陳列著許多灰磚石,大約就是所謂“秦磚漢瓦”,有的刻著“單于和親瓦當”,有的刻著“單于天降瓦當”。兩個柜里都陳列著一些翻開的線裝史書,上面記載著昭君出塞的史實。室內壁上掛有《昭君出塞圖》,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歷史人物王昭君有著多么大的魅力呀!她不僅吸引了歷代詩人,還吸引著古往今來丹青高手的濃厚創作興趣呢。再看那些《西漢單于世襲表》、《東漢單于世襲表》,我明白了王昭君不愧是民族友好的使者,可欽可敬。
離開文物陳列室,穿過月洞門,眼前矗立著八塊青石碑,其中有民族英雄吉鴻昌等人的親筆題詠。
休息時,講解員清脆的聲音在我們耳畔縈繞:
王昭君,湖北種歸人。她出塞遠嫁到漠北的匈奴,立為寧胡闊氏,對進一步發展和加強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系做出了很大貢獻、名垂史冊,流芳千古。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發展的一段佳話。
聆聽著解說詞,我仿佛看到王昭君伴隨著歡鳴的擎鼓,悠揚的胡笳,渡過滔滔的黑水,踏上青青的草原。作為一個友好使者,第一次看到那“天蒼蒼,野茫茫”的塞外風光時,她的心情該是怎樣的呢?或許,她的眼睛濕潤了吧?這使我想起史學家剪伯贊先生在《內蒙訪古》中寫過的一段話: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是啊,昭君出塞,化干戈為玉帛,播下了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種子,她的歷史功績值得后人永遠紀念!假如昭君還活著,那么,她看到今天中華大地各族人民親如兄弟,共建四化大業,一定會喜形于色的。登上歸程的汽車,已近中午,我不禁又望了一眼那沐浴在陽光下的陵墓。
點評:
把握住民族團結這一中心,有來有返,依次寫去.從董老的題詩,到昭君墳的墓頂,到文物陳列室,無一不貫穿這個主題。特別是末尾引用剪伯贊先生的文章,與董老題詩呼應,更有畫龍.點睛之妙。感慨和想象,落墨不多,都很有分寸,點到為止,處處讓讀者感到是一個學生,而不是別的什么身分的人在游昭君墓。